文化周(2 / 2)
但有宁夏出面,肯定更好。以权谋私这种事,不是不能干,而是给妹妹帮忙了,完全没有回报,他自己还有儿女呢。
赵如君就是知道大哥的心思,才没有找他,想自己解决。而且她给自己定位好了,出钱出力的事不找大哥,有事商量需要拿主意再找他。
父母不在了,他们兄妹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生活,要学会用新的方式相处。
“那这事就这样了?”赵如君是个很骄傲的人,让她白白得这么大个人情,她很难接受。
“什么叫这事就这样了,跟她好好相处呗,关系嘛,不就是你欠我一点,我再欠你一点,这么慢慢相处起来的。等回国了,还怕她用不着你帮忙吗?”不说别的,赵如君人头多熟啊,整个平京各家单位,她都有熟人,如果事情不大,人家多多少少是要卖面子的。
赵如君表示知道了,回到家,忍不住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她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就结交下的交情,被她自己给斩断了。现在,又要找人重新接起来。
想到这里,正好看到侄子的照片,使劲用手指点上去,“你就不能学学好。”
“切,指望他学好。”丈夫走过来,不知前因后果,只看到这一幕,摇头冷笑。
他是做学问的人,最看不上的就是赵小礼这种不学无术的混子。也就是家里厉害,引得一帮小孩子捧他作三爷,要是农民的儿子,工人的儿子,不就是个不学好的街溜子吗?
“事情解决了。”赵如君把今天发生的事,告诉了丈夫。
丈夫这才明白,妻子在烦恼什么,不过还是不留情的说道:“要我说,你怪不着赵小礼,你要怪的是你自己。你明知道赵小礼是个什么人,依然觉得他更重要,帮亲不帮理嘛,我理解。”
“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就戳我心窝子。”赵如君瞪了丈夫一眼。
宁夏这头把该交待的事交待出去,给师姐打了个电话,师姐早就升职了,主管当地教育。不过她依然还是老样子,没事下基层,山里的村庄什么事,校舍什么样,做到事事心中有数。
“儿童合唱团,我记得你们一直有持续在做这件事。”
这倒是的,第一届儿童合唱团去过香江,去过米国,演过电影,当过演唱会的嘉宾,当时可谓说是风头无两,于是合唱团就被当成传统延续了下来。少数民族本来就有唱歌跳舞的天赋,尤其是住在山里的少民,那嗓音条件个个都是老天爷的宠儿。
开始大家都是冲着能出国来的,后来发现再无这种机会,投机的人心思就淡了,但反而给热爱唱歌的孩子留出了位置。不时有人凭着出色的歌喉,走上专业道路,对于孩子们来说,也算是多了一条出路。
“是啊,这一届的合唱团人数还不少,全去啊,会不会太破费了,要不然我挑一挑。”
“别,都是孩子,谁去谁不去,别为了这点小事还抑郁了。我说的,都去,文化周我都办了,还在乎你这里多几个少几个吗?”
又给文莉打电话,“告诉你们家老于,当地是不是有个地方戏,我记得还挺出名。”
“英歌舞?我没听过,等老于回来了,我让他打过去。”
既然要炸街嘛,当然要搞热闹点的,英歌舞就特别适合打头阵。只不过,这种舞蹈形式需要长年的练习,难度很高,这个年代还有没有人坚持练习,还真不知道。
后世很多文化习俗会复兴,最关键的点在于有人喜欢,只要有人喜欢,就不怕赚不到钱,看到这么多人发自内心的喜欢,总会有人愿意去做。
九十年代的当下,华国人有着非常严重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倾向。很多人都开始相信,我们古老的文明,久远的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都是不合时宜的东西,该被扔进故纸堆,一把火烧个干净。然后呢,当然就是全盘西化,最好连语言都字母化。
很多传统的艺术在那个时代,直接断代没了传人。就连这些传承人自己的儿孙都不愿意学习,因为太苦太累还不赚钱,不如去南方打工赚的多。
想到这里,宁夏又给英子打了电话,“你说,在云端搞个手工艺术品专场怎么样?”
“我就直说了吧,我们的客户复购率最高的是实惠的日用百货和罐头食品,其次是带华国风特色的工艺品,但这个工艺品的前提是便宜。”
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工艺品,当然非常便宜,最大的价值在于设计的独特性。
手工艺术品放在任何时候,都不便宜,打个比方一个成熟的绣工,得培养十年八年吧,她绣一个月才能完成的作品,你说多少钱?不管多少钱,肯定不可能便宜,跟生产线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是两码事。
所以,手工艺术品放在云端售卖,其实不是一个好的场景,因为不匹配。就好像,你也不会跑到日用五金杂货店买真皮包包,是一个道理。
宁夏想了想,决定把手工艺术品放在文化周里,起不起作用另说,至少要让传承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人记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