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悬疑推理 >清风惊鸿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说到此处,他忽然顿住,喉结上下滚动。阳光照在他半边脸上,将另一半隐在阴影中,显得格外苍老。

\"你猜我当时如何回答?\"长孙无忌的声音突然变得轻柔,却让人毛骨悚然。

陆昭阳摇头,发间玉簪上的珍珠微微晃动,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与她沉静的面容相得益彰。

我说,:“末将只是奉命守门。\"长孙无忌嘴角扯出一丝苦笑,露出几颗微微发黄的牙齿,\"那孩子不过十七八岁,和你一般年纪,到死都瞪着眼睛,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胡饼。\"

室内再次陷入沉默。远处传来婢女们修剪花枝的轻响,银剪开合的声音清脆如鸟鸣。一只画眉落在窗台上,歪着头好奇地张望片刻,又振翅飞走。

长孙无忌走回案前,端起已经凉了的茶一饮而尽,喉结剧烈地滚动着:\"贞观十六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案发,老夫主审。\"他眼中闪过一丝痛色,右手无意识地按在左胸,那里贴身藏着一枚小小的金锁——是高阳公主满月时他亲手戴上的,\"那丫头是我看着长大的,小时候常赖在我膝头讨糖吃,撒娇的样子和皇后年轻时一模一样...\"

陆昭阳注意到他说这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一块玉佩,玉上雕着并蒂莲。

\"皇后在时,常说老夫太过严厉。\"长孙无忌忽然换了话题,声音柔和了几分,眼神飘向多宝阁上的一个锦盒,\"可她不知道,对稚奴(李治小名),老夫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那孩子第一次骑马,我暗中派了二十个侍卫跟着;他出痘时,我在佛前跪了三天三夜...\"

提到长孙皇后,这位铁血宰相眼中浮现罕见的温情。他起身从多宝阁取下一个褪色的锦盒,动作轻柔得像在触碰初生的婴儿。盒中一方泛黄的手帕静静躺着,帕角绣着歪歪扭扭的\"稚奴\"二字,针脚凌乱得像是垂死之人最后的挣扎。

\"这是皇后临终前绣的,那时她连针都拿不稳了...\"长孙无忌声音微哽,很快又恢复如常,只是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太子仁厚,像极了他母亲。只是这朝堂之上,虎狼环伺,杨妃、吴王、关陇世家...个个都盯着那个位置。\"

他说到这里突然停住,目光再次锐利起来,像两把淬了毒的匕首:\"所以陆先生应当明白,老夫为何要过问杨妃之事。\"

陆昭阳迎上他的视线,声音依旧平静如水:\"民女确实只为杨妃诊治。至于吴王殿下,不过是恰巧遇见,寒暄几句罢了。\"

长孙无忌盯着她看了许久,挥手示意左右退下。待室内只剩二人,他压低声音道:\"杨妃乃前朝余孽,其子李恪英武类父,朝中不少老臣暗中支持。若他们借陛下病重之机...\"话到此处,他突然咳嗽起来,咳得弯下腰去,露出一截后颈——那里有一道陈年箭伤,狰狞如蜈蚣。

\"大人。\"陆昭阳打断他,第一次提高了声音,那声音在寂静的室内格外清亮,\"民女不过一介医者,不问朝政。\"

长孙无忌怔了怔,随即失笑,笑声中带着几分自嘲:\"好,好一个不问朝政。\"他踱到窗前,望着满园牡丹,背影竟显出几分佝偻,\"当年皇后病重时,若有陆先生这般医术...\"话音未落,一滴浑浊的泪水砸在窗棂上,很快被阳光蒸发。

这时一名侍卫匆匆入内,在他耳边低语几句。长孙无忌面色骤变,很快又恢复如常,只是太阳穴上的青筋暴起:\"陆先生可以回去了。今日之言,还望慎之。\"最后两个字咬得极重,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陆昭阳起身行礼,转身离去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那叹息里夹杂着太多情绪,对太子的担忧,对权利的执着,沉重得仿佛承载了整个大唐的风云变幻。

走出长孙府,已是日上三竿。长安街头人声鼎沸,胡商叫卖着西域的琉璃,卖花少女篮中的牡丹还带着晨露。陆昭阳穿过熙攘的人群,素白的身影如同一缕清风,不着痕迹地融入这盛世繁华。

她不知道的是,长孙无忌正站在府中最高的望楼上,目送着她远去。这位历经两朝的老臣手中攥着一份密报,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纸上写着吴王李恪近日频繁联络关陇贵族的消息,墨迹还未干透。

风吹动长孙无忌的衣袍,也吹散了他低声的自语:\"观音婢(长孙皇后小名),你若在天有灵,保佑稚奴顺利继位吧...\"他的声音飘散在风中,与远处皇城的钟声混在一起,最终消逝在长安城上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