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七一-酒馆争论-红船(2 / 2)
“梁老师,没想到今日集会,如此多天下英豪都到了”
梁思检笑笑,敲敲身后的船板,回过头来笑着道
“还没到齐呢,我再给你介绍一个人,想必你肯定见过”
这时他背后的船头幕帘被打开,一位清荣俊雅的女子俯身探进。
“丁将军”
丁大同怔了一下,迎面走近的正是落英谷谷主林溪月。
她走了进来,坐在梁思检身边。梁老师为她撑起护帘,帮助她坐下。
“昨日收到消息,长安事国君已连夜出逃”
“逃往何处?”
“不确知,我们判断是往陇西一带去了”
“长安守军情况如何?”
梁思检抬起头,看向军官的梅九山。梅九山阴沉着脸,告诉众人一个沉重的消息
“长安城百年来未设防,如今长安城中,包括长安周围。唯一能调动的军事力量,就是城中北部未央宫的一万唐军,和橡林”他说完,看向丁大同
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溪月身穿夏布斜襟裙衫,坐在船头望风。船头凉棚下,她悠然撑着纸伞,不动声色地望着远方
“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我们要创立一个新的组织,必须不再寄希望于当今朝廷,而专注于团结起全国的民众来。。。”
“那这个组织叫?”
“我们讨论了一下,就叫天问学社”
夕阳黄昏,他们围在红船的茶棚中围坐小桌,桌中点着油灯,泛发着微弱的灯火。映出周围人神情严肃。暗室,烛火摇曳。微弱的烛光,人脸阴影。
梁思检将案牍向前一置,将烛台移到自己身前,用以看清面前地卷宗,他望向众人,语重心长。
“现实的情况是,国家劳动者中真正有觉悟的是‘少数中的极少数’,而广大农民处于这样一个让人哀其不争的状态。“居处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
丁大同叹口气
“各路军阀吸尽人民脂膏以养兵,挟全国军队以搜刮人民,屠杀异己,擅作威福,法律只以制裁小民,其对革命党人,杀之囚之,犹以为未足;对白帝侵占日月岛,采取不抵抗主义,甚至驯羊般的跪倒在白帝翼族人之前媚颜投降,宁至全国沦亡,亦不容人有异词,家有异说。“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竟成当今朝廷之金科玉律。”
“中国人民已穷至极点,军阀官僚只知集中金钱,存于帝国银行,人民则穷困到无饭吃,此为亡国时现象。全国人民主张抗击白帝翼族,朝廷则步步退让”
他们讨论了很久,对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慷慨激昂陈词。
众人离去后,梁思检一人独立船头。他望着远处源源不断流淌的江水
“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
远处,一轮圆日渐渐落下,映得整个夕阳红艳
他开始感叹这些年来他的变化,也感叹这些时日以来遇见的那些各自特性而又意气风发的人
曾经他是那个风流狂妄的人。而如今,他是长安第一的君子,冷静,沉着,善良。
他创造天问学社,要带着长安人的器,神,意。三者旋旋而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天问学社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最诗意的浪漫与最具童话世界幻象并重的极致趋向的运动。作为直接参与劳动最质朴心灵的百姓和家国兴亡的知识分子,如果不炸毁构成官僚社会的整个上层枷锁,广大诗意人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想到这里,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徒弟,忍不住潸然泪下。那个孩子,开始是那个冷静、内向、微笑的人,后来也变成了意气与极灵。
不知道少实的风火轮进度怎么样了,但是有一点他是肯定的。长安的羽甲无法与白帝的四鸟有翼铁甲在空天抗衡,这是器的问题,但说到底,那些集光玉白白流失,那些拱手让人的城池,在这无能的朝廷背后,也必有人心的问题。他心里明白,即令风火轮能点火成功,如果没有长安城人的承托,风火轮便也不会真的铮鸣。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件事,实则有深刻的联系。
为了让他们不再冷漠,不再自私,将自己融入到命运共同体中,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此,他们必须持续一直不断地努力,以为点燃成功了,没有,沉没进去了,再继续。不断做不断做,将每一篇文章和每一个群众运动用心做好。而在那个灰烬里火焰的蕴藏就成了。也是一直在打基础。人民还是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复一日的麻木的生活。终有一天那个基础打成了,等到天时地利人和交叉的那一刻,潜藏在整个混沌里的意志精神被铺开气韵充盈起来,而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事件,就能点开密云不雨黑暗里的蒙,泛起一片广阔地凤凰涅盘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