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回(2 / 2)
那人感受了一下手中银子的成色和重量,满意地点点头。
“自然。”
于是便给其他人使了个眼色,鱼贯而出,顺便替这对夫妻关上了大堂的门。
不过,这可拦不住正坐在刘府屋脊上观察着这处动静的东华和通天。
大门阻隔了视线,也避免了屋内的声音落入屋外衙役耳中,但是其中的一字一句,东华和通天却都听得清楚。
他们听到了衣物摩擦的声音和茶盏碰撞的声音。嗯,大抵是面对怒气冲冲的刘玺,王桂英不仅没有半分紧张,反而悠闲地坐了下来,喝了一口茶,准备“心平气和”地同他吵架吧。
“我哪里胡闹了?”
“秋儿呢?”
“你关心你的沉香就够了,关心我的秋儿干什么?”
“秦府就给了我们一日的时间,你莫要任性,秋儿呢?”
“也就是说,你早就知道对不对?”
王桂英从秋儿同那两个陌生人的对话中听出了端倪,秦官保的死,秦家可能有目击证人。如此,秦家不可能到现在了还不找他们要个说法。唯一的可能就是,刘玺知道了,秦家要他们的儿子偿命。
“知道什么?”
“知道是沉香杀了秦官保,我的秋儿是无辜的。”
“你在胡说些什么?他们两兄弟不是都说是自己杀了秦官保吗?你我一起审了那么久,都没审出个所以然来。”
“是我没审出来,我想要偏心秋儿,却没有想到,自己说的就是事实。”
“夫人,你莫要再胡闹了。如今我们刘家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你且告诉为夫,秋儿被你藏到哪里去了?”
“来不及了。”
“什么?”
“你想要把秋儿找回来已经来不及了。”
“你——”
“我已经命人带着秋儿去开封找我父亲了。”
“你当岳丈就会为了秋儿得罪秦老太师吗?”刘玺的声音终于气急败坏了起来。“你……你……你糊涂啊。”
“若是为了秋儿自然不会,但你不是还有个好儿子沉香吗?”
“你——没了秋儿,我们还可以再要个孩子。你如今放走秋儿,触怒秦老太师,你就不怕赔上我们阖家的性命。”
“你当初放走沉香的时候可有考虑过我们全家的性命?还是你觉得,三圣母的儿子就能保你一命?”王桂英的语气中渐渐也有了火气。“刘玺,我告诉你,沉香可以做到的,我家秋儿一样可以做到。”
他去开封,并没有选择找外祖父,而是决定去找包大人,或许才是那个唯一正确的选择。以权势关系摆脱危机,不如寻求正义的庇护。
“你懂什么?”
“我懂什么?我至少懂,当年那些人将沉香送到刘府,交给我们的时候,曾经千叮咛、万嘱咐,不得将沉香的身世告知于他。我至少懂得要敬畏神明,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触怒你所不了解、完全无法掌控的那群人。”
一时之间,刘玺像是被王桂英的话噎住了。
“当年三圣母私自嫁给你,你侥幸逃得性命,但三圣母至今被压于华山之下不得出。你又是哪里来得自信,她或者别的什么人,能因为沉香的缘故而继续保护你这个本不该出现在他们世界的凡人?
“你是不是觉得,既然他们留下了沉香,还将沉香交给了你,就意味着给你和三圣母之间留下了一线希望?
“若我是三圣母的那位哥哥,留下沉香,只会因为沉香是他妹妹的孩子;将三圣母压于华山之下,将沉香交给你,也不过是要保护他妹妹的清誉。
“等你死了,等沉香寿终,他的妹妹就还是清清白白的神女,不曾和凡人有过任何瓜葛。”
宝莲灯这个故事,有些版本的说法是发生在汉朝。但是对于本文来说,如果汉的话就太早了,所以就把它挪到了宋。不过放到宋朝以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各种民间故事里总是动辄太师、宰相、状元的,人物会和历史对应不上。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干脆直接设定了一个架空的背景,虽然还叫它宋朝,但是除了传说故事几个主要角色,其他人物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都是根据剧情自己捏的。后期可能出现的包拯相关比如貍猫换太子(待定)、白蛇传也是一样的情况,会为了融合而调整一部分人物和情节,只采用核心人物和剧情框架。如果硬要解释的话,就是武皇、太平时期出现了变动,于是李唐和武周以后衍生出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x
另外,这篇文好像一不小心中了下周二的限免。如果大家不急着看的话最近的更新可以攒到那天再看,多少可以省一点晋江币吧x【其实我也没太搞明白,而且大家好像都说很难中的样子来着/捂脸.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