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温云茵小说大火(1 / 2)
第217章温云茵小说大火
刘二明听了王伟的解释,既懊恼又失望。
王伟又说:“我们自己做不到,但在宣传时,还可以呼吁本地政府用这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追踪多氟烷基物质的行踪,增加政府办事透明度。看看这种致癌物质,进入了哪条河流、哪家的井水、哪片农田或果园下的土壤。”
一个月后,暑假的尾巴悄悄到来。在王伟的亲历指导下,赵华枫完成了一篇长达两万字的调查报告,并署了王伟一个人的名字。
温云茵的小说新作《异变边缘》也发表了半个月,这让赵华枫,刘二明,王伟乃至高松然都激动不已。
他们原本猜测,让温云茵帮忙会产生一些效果,但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从大纲写完,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温云茵就存了将近20万字的文稿。
小说发表当日,刘二明是她的第一个读者。
或者说,刘二明是第一批读者之一——想当第一个读者,但小说发表十分钟后点开,发现评论区里已经有八个人抢沙发、抢板凳了。
刘二明一向认为,在他无聊的时候,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就能让他获得无上的快乐。
业余时间偶尔打打游戏,从来不看小说。刘二明甚至有些自命清高,对网络小说产生了不少偏见——
女生写的小说,全是冗长的恋爱情感纠葛,要么就是女主角过于完美,全世界的人都围着她转,为了她的一颦一笑争风吃醋;男频小说更是胡编乱造了,剧情套路化,追求简单的爽感,主角万能又无敌,配角单一脸谱化。
根本没有看的必要。
《尼罗河之夜》的一些死忠读者,在经历了《攻略帅哥大作战》的低潮期后,依然对《异变边缘》满怀期待。
可是,点开这本小说,他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尼罗河之夜》一开场,就是女主角被人追杀、夺路狂奔的场景,紧张刺激,读者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异变边缘》的开篇是怎么回事?这么平淡的吗?
连着两大段都是风景描写,一会儿是玉米叶子枯黄蜷曲,一会儿又是几天前还饱满的稻穗如今全部干瘪。镜头一转,站在田埂上的老农双眼失神,脸上满是沧桑,手里的锄头无力地支撑在地上……
习惯了快节奏网络小说的读者们,读到这儿,心中泛起了嘀咕:这么长的篇幅描写老农,难不成这本书的主角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头子?这可不常见啊!
“他的心,也像蔫了的作物一样渐渐枯萎。这是他们一家五口人衣食住行的来源……”
随着读者继续往下读,不觉间,他们的心好像随着那六旬老农的视角,感受到了土地上传来的绝望气息。
“平时收成不好,还有十里八乡的村子互帮互助。今年我们村赶上大洪水,你们村有余粮都借给了我们;明年你们村遇上干旱,就带着孩子来我们村吃饭把,反正只是多几双筷子的事。
今年却不行了。沿着这条河,从上游到下游,几乎两天之内,所有村庄田地都枯了。”
温暖淳朴的乡野社会风貌同样跃然纸上。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在这个故事里,被撕碎的就是安宁平和、守望相助的乡村生活。
三章写完,主角卫望才姗姗来迟地出现。
但温云茵不急。卫望的高光在后头呢!
温云茵在热火朝天地为新一本小说谋篇布局,另一边,刘二明遵照高松然和王伟的指示,开始认真阅读《寂静的春天》。
原以为这本书巨大的生词量会成为他阅读路上的拦路虎,没想到深入阅读后,刘二明自己体悟了英语阅读中的重要原则——倘若一两个生词并不妨碍理解段落大意,就先别去管它。
比起读最初两页时,遇到一个生词就查一个,刘二明改换了策略:遇到不认识的词,他先用笔勾下来,等到整个大段落读完,再去一一查询。
开篇那座假想的城镇,从生机勃勃变得死寂。大量情感化的语言,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忧虑。哪怕因为语言,并不能完全读懂每一句话,刘二明依然感到,自己的情感和书里那座假想的小镇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第二、第三章开始,梳理多了,从《寂静的春天》的第二章开始,刘二明便沉浸在了大篇幅的基本知识科普中。书中不仅有他熟悉的化学知识,还涵盖了生态学、昆虫学等领域的内容。尽管许多知识点他早已了然于胸,但再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学习,却让他感到新奇而充满乐趣。
刘二明是个聪明的孩子。尽管性格可能有些执拗,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一点就通。
读完这本书第三章,刘二明已经猜出了,为什么高老师极力推荐他阅读这本书的深意——尤其是在他表现出对温云茵这个小说作家一点点蔑视之后。
从《寂静的春天》里。刘二明实打实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令人身临其境的叙事手法、大量真挚的情感化的语言、通篇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把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
读这本书之前,刘二明对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知之甚少,也不了解米国二战后的社会环境。但《寂静的春天》却让他仿佛穿越回了二战后的米国,从情感上感同身受。
高老师在电话里让他思考的问题,“比起同时期的科研论文,为什么这本书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刘二明心想他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
——《寂静的春天》不只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刘二明又想起,在三中集会中,校长等校领导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身为三中的学子,要站在高处思考。”
这其实又是三中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人在高处站久了,不光会高处不胜寒,也可能习惯了高处的风景。
习惯了高处的风景,就可能忘记低头,忽略了更广阔的、却没那么高的一片大地。
会把一切都当成理所应当。
就比如现在的刘二明。他拥有卓著的学习化学的天赋,平日里接触到的同学,都是运夏市这个省会城市最优秀的那一批。
即便在10班,尽管10班的“混子”不少,但10班“混子”们的差,也只是相对三中这所重点中学的平均水平而言。如果把10班成绩最差的几个学生放进市里那些每年考上本科人数仅为个位数的高中,他们也能成为尖子生。
在精英主义教育的熏陶下,这些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殊不知,那些不属于三中精英的人,那些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甚至初中都无法顺利毕业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的沉默的大多数。
对于三中学生来说,理解多氟烷基为什么对人体有害、为什么要杜绝违规排放,似乎是一个逻辑直接又简单的问题。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并非显而易见。
合适的引导媒介,往往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或者说,是王伟和刘二明希望,广大普通民众能够理解他们的动机,正视他们的身后对抗瑞宜化工厂,极其身后的势力。
赵华枫即将发表的调查报告,虽然可以使用少量煽情的文字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但调查报告毕竟还是要基于事实和数据。
这时,通俗文学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简单直白的叙述方式,能和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而非仅仅干巴巴地罗列数据,或者讲大道理。
刘二明忽然想到,10班这个进度比别的班慢一大截,但但高老师在课堂上依然播放原版电影,讲解与课堂无关的英文小说和诗歌……
原来如此!高老师是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10班不愿学习的孩子也对英语产生兴趣。寓教于乐嘛!
刘二明对自己很满意,他看了几页推荐书目,居然悟出了这么多有用的道理。
宣传一种理念确实不只有一种方法,刘二明意识到,他之前试图呈现的有关多氟烷基物质的证据,可能过于依赖于枯燥的数据对比和图表。
然而,接受过基础化学教育的刘二明此前没有想过,大部分民众是没有耐心分析图表的。
他开始思考,是否有更直观、更易于大众理解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信息?
《寂静的春天》第二章中,作者卡尔森提到了核爆炸产生的同位素锶90。